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国“对等关税”正式生效,“靠对等换公平”还是“作茧自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04:00    

美“对等关税”真如其标榜“靠对等换公平”吗?本报连线国际经贸学者——

对等关税:“零和博弈”思维下的作茧自缚

嘉宾:殷德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嘉宾:柯静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所谓“对等”不过是单边视角下的自我裁决

文汇报:日前,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能否请您解析下所谓的“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

殷德生:“对等关税”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是美国囿于“零和博弈”思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

“对等”一词英文为reciprocal。以往贸易机制安排中,中文多译为“互惠”,体现互利共赢的贸易“伙伴”关系,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大棒”语境下,译为“对等”能客观体现贸易“对手”关系。

柯静:所谓的“对等关税”主张具有一定欺骗性与迷惑性,它并非仅指关税率对等,而是涵盖一切其视为“不公平待遇”的因素,尤指增值税、国内监管、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在其设定的“对等关税计算模型”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采取了极其简化且缺乏经济学依据的算法:以2024年某国对美国货物贸易顺差除以该国对美出口总额,所得比值再乘以50%,即为拟征关税税率。

这一算法既不考虑关税实际水平,忽略美国服务贸易领域的顺差,无视各国经济结构差异和合法政策安排,所谓“对等”不过是单边视角下的自我裁决。更重要的是,该关税逻辑所指向的对象远远超出传统边境措施范畴,是对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实质性重构与挑战。

“对等关税”政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文汇报:美国实施“对等关税”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这种政策是否会反噬美国自身?

柯静:美国推行“对等关税”底层逻辑是“美国优先”,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制造业回流、压降双边贸易赤字、重塑财政收入结构,短期则意在为减税与控赤目标提供新的财政来源,形成一套服务于制造业回流和财政再平衡的政策组合。

但这一做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其一,美国的贸易赤字源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不平衡。若在不削减支出的前提下大幅减税,将降低国家储蓄率,反而扩大贸易逆差;其二,高关税将推高中间品成本,抬高企业生产负担,抑制出口与投资,进而导致“进口降、出口更降”,收缩整体贸易规模;其三,若高关税引发成本上涨、经济放缓与税基缩水,不仅无助于减赤,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大其财政赤字。此外,高关税虽看似可在短期内为其本土产业提供保护性空间,但若引发通胀和经济疲软,带来财政不稳,则会损害企业信心与投资积极性,进而抑制回流动力。

殷德生: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奉行“以纸币换商品”的逻辑,进而导致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按照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世界各国贸易行为本来就是互通有无,可美国又将其高技术产品视为所谓的战略商品而阻止出口,进而导致贸易逆差。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国征收高额关税,只会使得美国国内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严重损害美国消费者福利,也将使美国厂商的资源配置行为扭曲和效率下降,不仅反噬美国自身,而且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合理分工秩序和上下游正常关系,加剧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已历练出“抗压体质”

文汇报:“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应对“关税大棒”,中国的战略底气在哪里?

柯静:中国经济历经风雨洗礼,在考验中不断壮大,已经历练出“抗压体质”。

一方面,关税主要作用于出口环节,对国内物价影响有限。民众大多数生活必需品、农副产品、耐用消费品的主要供应都来自本地生产,且政府具备成熟的稳价调控能力,受此类关税影响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中企的抗压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大量外向型企业加快市场多元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正成为传统欧美市场的替代通道。同时,中企在数字化、品牌化、内需适配等方面持续转型升级,外部压力反而会成为加速结构调整的契机。此外,不少外企也已选择“扎根式适应”,正在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路径。有外企人士表示,在中国市场打拼久了,已经“卷”成了本地企业的一部分,产品竞争力与本地品牌几乎平起平坐。在本地做服务、做方案、做工程的企业,受关税冲击有限。

殷德生:从经济循环逻辑来看,贸易总体属于流通环节,贸易保护行为将增加流通环节的成本。决定国际经济利益优势的归根到底还是在供给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只要继续维持制造成本优势,占据全球供给端的优势地位,就算美国从别的国家进口产品,那也是别的国家的转口贸易,即这个国家从中国进口产品然后再出口美国。供应链一旦形成将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市场对美国的依赖性自2018年以来就逐年下降,中国的出口区域已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产业链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何况,我国人均GDP达1.35万美元,中等收入人口就有4亿,国内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