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学教育与职场“脱轨”:为何企业总在替高校“补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41:00    

□贺佳茵(湖南女子学院)

当下,大学教育与职场需求的脱节现象日益凸显,大学课程和实际工作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的工作和学的专业压根不沾边,企业也犯愁:招来的新人得重新培训小半年才能上手。甚至有人大胆开麦,说在企业工作半个月抵得上在大学听课半年。这种“学非所用”的尴尬,正在变成大学生找工作的“拦路虎”。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造成这种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高校培养方案过于陈旧。大学教育体系更新速度相对缓慢,随着科技迭代加速和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职场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而高校课程设置调整流程往往相对严谨,从调研论证到落地实施需要经过较长周期,使得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行业变化。部分专业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中,仍保留着与当下实践需求脱节的理论内容,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方案难以与行业发展保持同频,使得毕业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落差。

当前,部分课堂教学形式较为传统,以课件展示和内容讲解为主,互动性和创新性不足,这也使得像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坚持手写板书、注重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成为师生心中理想课堂的典范。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部分教师长期深耕学术领域,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教授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难以将行业前沿动态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虽然布置创业计划书、职业规划书等课后作业,初衷是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认知,但由于课程实践指导不足,部分作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未能充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说到底,大学不是老字号招牌,不能只卖祖传秘方。就像智能手机年年更新系统,教育也得跟上时代。毕竟企业招人不是买文凭,他们要的是能干活、会创新的年轻人。只有让课堂和职场“接上头”,才能让学生不再抱怨“白念四年书”,企业不用总替高校“补课”。

引用《如何认识科学》中的观点:大学已不能再充当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必须跳出传统单一学科的封闭圈子,主动与社会和世界展开对话。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有人说,大学原本就是让人探索自我的地方,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就业时遇到问题不能怪学校。别忘了“教育”的本意是“引导”,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引导每个学生的道德操守、职业潜能。大学本身并不是万能钥匙,但它给学生们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教师将学生引到窗边——至于学生能不能从这扇窗里看到风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大学生自身应主动针对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招、实习、人脉等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并关注公务员考试、基层项目等政策性机会;不妨脱去“孔乙己的长衫”,保持积极心态,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明确职业方向,这样或许能少些“毕业即失业”的无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