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大宛国是今天什么地方(大宛是何人建立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09:19:54    

大宛古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这个区域在中亚一直扮演着战略要地的角色,是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汇的十字路口。历史上,大宛曾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它的兴衰与当时强大的汉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大宛到底是谁建立的?为什么当年实力强盛的汉朝要远征万里去征服这个小国?最后又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大宛的覆灭?

一. 大宛的建立者

古老的费尔干纳盆地,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交汇的十字路口。在公元前几个世纪,一支身份神秘的民族开始在这片区域定居,他们被称为"塞种人"。

塞种人的身世背景曾经被历史学家们广泛讨论和研究。根据《汉书》的记载,他们可能是春秋时期的戎族后裔。这支戎族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后来被秦国打败,被迫向西迁徙。他们一路西去,最终停留在敦煌一带。然而,他们并未在那里安家,因为不久又遭到另一股游牧部落月氏的攻击和驱赶。

被迫再次离开家园的塞种人继续向西移徙,越过了横亘在中亚的天山山脉,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双方兵力相当,难分胜负。一场意外事件改变了局面——一支强大的匈奴部队从东边到来,它们攻破了月氏人的防线,淹没了整个帕米尔高原地区。面对匈奴铁蹄的威胁,月氏人被迫向西逃亡,而塞种人则临时与月氏人结盟,共同对抗匈奴。

在这场战争中,塞种人表现出了出色的武艺。他们不仅防住了匈奴人的攻击,反过来还歼灭了不少匈奴精锐。这让月氏人对他们肃然起敬,在撤离帕米尔高原后,月氏人允许塞种人暂时留在那里。一小部分塞种人乘胜追击,越过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更加遥远的费尔干纳盆地,在这片富饶的绿洲之地定居下来,后来就建立了大宛古国。

剩下的大部分塞种人虽然留在了帕米尔高原一带,但也未停止迁徙的脚步。他们不断向西扩张,在今天的新疆南部和中亚其他地区陆续建立了一些较小的国家,比如疏勒、休循、捐毒等。这些都是塞种人的子孙后代在当地开疆拓土的结果。

二. 汉武帝远征大宛的原因

大汉帝国在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疆域广阔。然而,汉武帝并未因此而自满,他渴望将汉朝的影响力扩展到更远的地方。这时,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发生了 - 从张骞口中,汉武帝得知了大宛这个位于西域的强国,出产美酒佳肉和盛产骏马。

大宛人擅长马术,他们饲养的汗血宝马个头高大,骨骼粗壮,力大无穷,再加上独特的"流血"习性,使这些马在战场上更加凶猛无匮。这种战马正是当时汉朝所缺乏的。为了获得这些骠骑大将,汉武帝先是试图以金银财宝与大宛通商换马,但遭到了大宛王的冷淡回绝,甚至杀害了汉使。

这无疑是对汉朝威严的公然挑衅。汉武帝震怒之下,决定亲自出兵教训大宛。他先派遣李广利率领数万大军远征大宛,沿途攻破了一些小国,终于抵达大宛都城郁成,对其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围攻。可惜,由于后勤补给无力支持如此遥远的战役,李广利不得不撤军返回。

汉武帝并未就此放弃。经过两年的准备,他再次组织了一支规模空前的远征大军,由六万精锐骑兵组成,后勤补给线更是从长安一直延伸到大宛都城。为确保通路畅通,沿途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立了一个军事重镇。数万头牛羊和成千上万的骆驼被征调为运输队伍,运送粮草和军需物资。

面对如此阵仗,大宛根本无力招架。在汉军铁蹄的威逼下,大宛内部发生了动荡。一些贵族为了自保,最终背叛了国王,用国王的人头向汉军投降,并拱手将国内最优秀的战马全部奉献给了汉军。汉军从中挑选出三千余匹上等骠骄,作为这次远征的战利品而归。

对于汉武帝来说,远征大宛不仅仅是为了汗血宝马那么简单。作为一代雄主,他希望通过这次军事远征扩大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彰显大汉的军威,从而巩固在丝绸之路上的控制权。果不其然,这次战役给西域诸国以深刻的震慑,许多国家开始主动归附于汉,为汉朝在西域设立的都护府纳贡称臣。

三. 跨文化交流的副产品

汉武帝远征大宛的战役固然满载荣耀,但它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在漫长的军事行动中,两个古老文明的子民第一次走到了如此近的距离,不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和信仰在此交汇相融。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无阻。早在汉初时期,张骞就曾被派遣出使西域,试图在那里寻找汉朝的盟友。虽未获满意结果,但他的足迹却为中原与西域之间架起了最初的桥梁。西汉时期,一些商人和旅行者已经开始沿着这条贸易之路往返穿梭,将珍奇异物和动人传闻带回中原。

到了汉武帝时代,这条陆上丝路彻底贯通了东西方。从长安驰骋万里到达大宛的汉军士兵们,亲眼目睹了异域的风土人情,也将中原文明带到了那片素未谙染的土地。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在此相遇,一种全新的交流桥梁因此而生——众多当地人学会了汉语,成为第一代翻译官和商队向导。

随军西征的文人学士们,也将异国的见闻编撰成册,广为流传。如《西域记》、《大宛列传》等,记录了大宛及其他西域国度的地理、风俗、物产,成为后人了解古代丝路沿线国家的宝贵史料。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频繁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换,两种文明在这条通道上开始了深层次的碰撞与交融。大宛本是印欧语系民族,汉文化在此处与阿拉伯文化和古波斯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相互冲击。

比如在建筑领域,中原的砖木结构在这里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宛盛行烧砖和石雕,许多城池都是用青砖筑城的,房屋也多用石料或烧制的泥砖修建。汉人在此处驻扎时,不得不采用了当地的建筑工艺。他们经过实践总结,将这些技术带回了中原,对后世的建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佛教和波斯祆教在这一带早已扎根。大批驻扎当地的汉人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逐渐接受并吸收了佛教文化。西域诸族的人也同样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吸引,如流沙般汹涌而来的新鲜文物、礼仪等让他们大开眼界。

正是在这种相互吸收和影响中,佛教在公元1-2世纪已经向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并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的一些仪式和信仰也同样影响到了中亚地区。两种文化各自吸纳了对方的营养,在碰撞中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

四. 大宛衰弱的内忧外患

虽然通过与汉朝的激烈对抗,大宛一度赢得了骄人的辉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此平步青云了。相反,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度开始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首先是内部的动荡不安,导致了大宛从内部开始瓦解。汉军撤离后,大宛王室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国王和王子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双方为了夺权而不择手段,屡屡发动内战。全国上下阵营割据,相互混战,造成了无数士兵和平民伤亡。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也耗尽了财力和人力,使大宛陷入了空前的衰微期。

与此同时,与其他强国的冲突也给大宛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汉军远征之后,大宛立即与安息和康居等小国结盟,试图遏制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然而这一联盟并未坚持太久,就被汉朝部落联盟所打破。随后,汉朝在西域设立的都护府将它们一一纳入了版图。对付汉朝的企图彻底失败,大宛只能孤军作战。

公元前60年,大宛再次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支实力强劲的大月氏联军从西北方向直捣大宛腹地,连年征伐,将大宛打得node支离。尽管大宛王储备了大量步兵和骑兵,但仍难以抵挡游牧民族铁甲联军的攻势,最终被迫投降,交出重兵和俘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宛又遭到了来自东北方向的新朝鲜军队的进攻。新朝鲜与大宛王室世代有恩怨,趁其疲于抗击大月氏时,趁虚而入,掳掠了大宛的重镇和财富。大宛王室几经周折才将新朝鲜军队赶出境外,但国力早已折损大半。

大宛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先是内战导致国力衰竭,外有强敌环伺,中有异己反扑,东有强邻觊觎,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大宛连年陷入战乱。偌大的国土上,到处是烽烟弥漫,野火肆虐。很快,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就降临在了大宛人的头上。

一连数年,极端干旱的天气袭击了这片土地。粮食和草料大量减产,牲畜无草料吃而死亡。人们为了度过重重艰难,只能啃食树皮和草根。就在这时,一股来自西北的寒流卷土重来,给大宛人带来了又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入冬后,大风裹挟着鹅毛大雪,纷飞数月不止,深埋了房屋和农田,无数人和牲畜在暴雪中遇难冻死。第二年春天,大批幸存者流离失所,到处是饿殍遍野的惨状。

五. 大宛旧制度的终结

在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之后,大宛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荒凉。除了惨烈的人口锐减,经济和文化建设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宛王国这个曾经强盛的古老帝国,终于走向了没落的终点。

大宛的衰亡不仅是自身问题的结果,更与整个中亚地区的动荡格局分不开。自汉武帝远征大宛之后,中亚的地缘政治版图就发生了剧变。汉朝在此一带设立的都护府将大宛及其周边诸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大宛的传统影响力遭到了极大削弱。

公元前60年,更是有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联盟进犯中亚,攻陷了大宛的都城,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这支由大月氏、乌孙和粟特等游牧族组成的联军,在西域疯狂扫荡数十年,使得整个中亚一度形同烽火连绵的战区。

与此同时,大宛的老对手安息在汉朝的支持下也壮大了实力,趁大宛衰弱之际举兵南下,攻占了大宛的重镇和富庶城邑。就连新朝鲜这个东北亚的小国,也来凑这场热闹,蚕食了大宛的部分领土和财富。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大宛彻底陷入了国力涣散的困境之中。这个昔日强盛的帝国被迫成为中亚诸国角逐的俎上肉。战火无情地摧残着这片土地,一度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已然化为焦土。

终于在公元前16年,一支游牧民族苦树王朝在大宛建立了政权,结束了大宛王朝的统治。新的政权既没有留存大宛旧有的制度,也否定了其庞大的官僚机构,而是将大宛全境瓜分成十多个小国,皆归苦树王朝的统治。

这标志着大宛王朝从此彻底没落,其旧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也被全盘推翻。在苦树人的统治下,大宛境内的诸邦割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团结,也免于内战连年的困扰,但昔日的富庶和荣光已是永远地离去了。

苦树人是一个嗜战好武的种族,他们将很多大宛的旧俗加以改革。首先就是军事制度的变革,逐渐废除了原本的常备军,而改为全民皆兵的民兵制。每个男子都需要持刀上阵,按照苦树人的传统骑射习惯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全境上下进入了一种半军事化的状态。

在法律制度方面也做出了彻底的改革。苦树人放弃了大宛王朝的惩治手段,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野蛮的报复式司法,打眼还眼、以牙还牙。仇杀案件由双方家族自行了结,不再通过中央集权裁决。

即便在文化层面,大宛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苦树人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的巫术崇拜,完全抛弃了原大宛人的佛教信仰和波斯教。大宛悠久的哲学、诗歌等文化传统不再受到重视,很快就日趋没落。

可以说,苦树王朝的到来标志着大宛旧制度的终结。曾几何时的繁荣文明被全面颠覆,大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辉煌。这段历史不啻是一场惨淡的世纪落幕,也见证了一个古老文明最终的陨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