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杨修之死完整解析(杨修的死亡真的是因为鸡肋事件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7 10:19:53    

故事一开篇,便是杨修身首异处。杨修乃曹操亲信幕僚,才高八斗,却因一句“鸡肋”之语,触怒曹操,被下斩首之令。世人皆道杨修死于鸡肋之事,不知此事只是表面之因,其背后却有深深的政治恩怨。

鸡肋之事,乃是曹操平定汉中之后,欲南征刘备,却难以决断。一日在宴席上,曹操忽然叹道:“鸡肋,鸡肋。”杨修见状,便接口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闻言大怒,心想杨修是在讥笑自己不能舍弃汉中。但据正史所载,并无曹操震怒之事。只是杨修此言,已经触动了曹操的底线。曹操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心思被人完全无误地揣摩。

卷入了皇室内部的权力争夺

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与曹丕、曹植的纠葛。

当时曹丕与曹植争夺储位,各有千秋。曹丕政治手腕高超,曹植文采风流。曹操心中难以抉择,两子亦暗中角力。杨修本是曹操谋士,却多次为曹植出谋献策,使其得到曹操的欣赏。后来曹操知晓此事,便对杨修生了疑忌,并以“前后泄漏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其诛杀。

此罪名的含义,就是泄露机密,并与诸侯、皇子过于密切。在古代封建皇权下,若真是因为这个罪名,杨修的死可谓死不足惜。但若细究杨修在曹魏集团中的作为,则可知他之死乃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多人说,杨修的死亡,其实是曹操两子争储所带来的祸患。当时,杨修因为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加上素有才智,一直被曹丕、曹植所互相拉拢,俨然成了决定储位的关键人物。

偏偏,这是曹操很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一方面曹操生怕自己的两个儿子会像袁绍的两个儿子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势力分裂;另一方面,曹操作为权臣,同样忌惮杨修借着争储之事捞取资本。更何况,杨修作为曹操的谋臣,主动卷入争储之事,并帮助曹植博得曹操的欢心,犯了“皇室”的忌讳,这也是所谓的疏不间亲。

看不清形势,落败之后依旧不改立场

按理说,良禽择木而栖。但杨修大概内心真的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吧,他在曹植输了与曹丕的争储之战后,并没有如其他人一样主动疏远曹植,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的行为,若是普通人,大概是可以歌颂为“初心不改”。

但杨修却不是普通人,他是当时的一种政治倾向,又或者某杆旗帜,因此他的行为也就成为了站队错误,使得其在朝廷上日渐孤立。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曹丕背后的谋臣势力,会发现在这些谋臣才像真的是在争权夺利的,而曹植的小团体却更像一个吟诗作对的文人群体。曹丕的智囊团说实在很强大,最知名的大概有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

司马懿大概不必多说,那是能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奇才,也是一个擅长以守为攻的谋略大师;而陈群虽然没有司马懿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但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曹魏集团中稳坐钓鱼台,他的政治才能与谋略想来应该相当不错。

再说吴质,虽然名声上不如前面二人,但却被人称之为心机深沉,文采同样不凡。至于朱铄,虽然历史上少有记载,但能和前面三个人物相提并论,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一心终于汉室,偏偏不符合曹魏集团的利益

杨修和其父杨彪,很大程度上是忠于汉室的,有时候甚至不惜在言语上得罪曹操,换句话说杨修更多地是对曹魏集团的依附。

杨修的学问以传统的儒学思想为主,在忠君的理念下,主张恢复到汉家天子执掌大权的政治局面,这又如何能够获得曹操的认可呢?

对于曹魏集团来说,你可以不尽心尽力,比如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样,但是你不能公开跳出来表明反对意见。曹魏集团更想要的是积极帮忙夺得天下的人,而不是在后面搞破坏的人。

曾经有人认为,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是袁术的外甥,但这种推断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在曹魏集团,乃至于曹操的近臣和亲信中,属于敌对阵营来投奔的又何止少数?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尽力为曹操谋事业,得到认可和重用,比如张辽、贾诩等人。

如此看来,杨修的结局其实早已经注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