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清朝科举制度选拔考试:从破蒙到状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9 13:39:16
科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科举制形成了完备的考试选拔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文官任用机会上的平等化,其公正的选拔方式成为世界上当前最广泛的选拔方式。
第一步:开笔破蒙
古代科举制下,有能力的家庭会把小孩送到私塾读书。家长带着小孩子去见老师,向孔子的牌位三叩首,拜完孔子拜老师。
家长封上红包礼品,摆上酒食,摆开红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朱笔点读《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先生读,学生跟读,读完,全家谢先生,意思是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
这是普通人家常见的破蒙礼仪。
第二步:基础学习
先生一开始教基础知识,以《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为主要内容。这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小孩就退学了,有志于科举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
学生十几岁才开始讲讲授《四书五经》。会背《四书五经》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功。学生前几年的任务主要就是背书,一本书要从头背到尾。《四书五经》大概有5万字,要全部背会才算合格。不仅要求背正文还要求背朱熹的注。
第三步:童试(县试、府试、院试)
童试实际上是县试、府试、院试三部分。实际上乡试才是科举的第一阶段,但随着科举的影响,童试也成为科举的一部分。
县试:知县主持,考期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知府主持,考期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院试:朝廷从京官选学政到各省主持。以府为单位进行,时间不一。通过后获得生员身份。
第四步:科举(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京城)贡院举行考试,因在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通过的考生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春闱。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参加的考生是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考生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本意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实际上皇帝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一个从事举业的人,从小学习到最终有所功名,经历的考试很多。日复一日,历经寒冬和酷暑,枯燥的背诵、写作,最终成功的都是少数。明清两朝多少读书人在科举中度过惨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