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里“文”和“武”不是指学文和习武 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3 23:00:17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常用它来表达工作生活要劳逸结合的观点。这种用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会把这句话中的“文”和“武”,理解成学文和习武,这就不对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处是《礼记•杂记下》。原文如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蜡”是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老百姓们放下劳作,转去做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而孔子也带着子贡来看热闹。孔子问子贡:“你感觉到节日的欢乐了吗?”子贡回答说:“整个国家的人都像发狂了一样,我看不出乐到底在何处。”孔子说:“老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有这样一天可以放松一下,这是你体会不到的。让老百姓一味紧张而不放松,就算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一味放松而不让他们紧张,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会这么办。该紧张的时候就紧张,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办法。”
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看出:这句话中的“文”和“武”,并不是指学文和习武,而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段话里,孔子就是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例子来教育子贡:治理国家,应该让老百姓张弛有致,劳逸结合。
孔子
语言的运用讲究一个语境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话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文武之道”,把这个“文”和“武”,误解成是学文和习武,就是没有准确把握语境所致。除了语境,在学习古文时,还应该有一个“史境”的概念。古文产生的时间都相当久远,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周朝以礼治天下,礼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秩序,孔子对这种秩序是非常赞同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又是周朝的两位贤王,孔子对他们更是推崇备至。孔子所处的年代,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对周朝是十分向往的。如果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历史环境有所了解,那对理解儒家的著作是很有帮助的。
周文王,周朝奠基者
周武王,中国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另外,除了把“文”和“武”误解为学文和习武,还有的人犯了另外一个错误。他们把这句话中的“文”和“武”、“张”和“弛”,按顺序给对应了起来,认为是:周文王治理国家主张紧张,周武王治理国家主张放松。这显然也是没有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对于这种看法,也有人用“互文”的观点来进行反驳,可备一说。所谓“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两句话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上去各说两件事情,其实却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说的其实还是一件事情。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照字面理解,将军经历千百次作战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最后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这两句话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的。正确的理解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如果用互文的观点来解释“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文王和武王治理国家,有时让百姓紧张,有时让百姓松弛。这种解释笔者认为也是行得通的。当然,各位读者如果有自己的高见,也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