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的账(人世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8:44:00
朱永官
有一年七月底,我到湖南郴州,骄阳似火,酷暑逼人。因为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一个科教节目,我和团队成员顶住热浪,在位于郴州苏仙区的一片稻田里度过了3天。
节目组的秦导对拍摄异常认真,几近苛刻,一个动作往往需要反复从不同角度拍摄好多次。到了正午时分,大家实在扛不住了,急切地躲进路边的阴凉地。而我多年来养成每天快走的习惯,在拍摄稻田空镜的间隙,看着眼前宽敞的道路,我情不自禁地快步走起来。秦导见状,在我后面喊:“朱老师等等,我陪您一起走,顺便捋一下后面的拍摄要求。”
如今的乡村道路,已从我儿时的泥泞路变成水泥路,路的变化可以体现出国家的发展速度,这也被老百姓誉为“幸福路”。我们沿着这条“幸福路”边走边聊,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玉米地。高温在叶脉间奔涌,推来一波波熟悉的泥土气息,微风下,玉米地翻涌着金绿交错的浪。在路的两边,我发现这一排排玉米炸开苞衣,缨须好似燃烧的微型火炬。伴随着远处灌溉渠的流水声,在炙热阳光的烤晒下,一株株玉米秧没精打采似的,不过这反倒凸显了玉米棒子的健硕饱满。这些玉米棒子头顶上深褐色的缨须已经开始枯萎,根据我的经验,这可是鲜食玉米的最后机会呀。
我对玉米情有独钟。小时候,自家地里会种上一些玉米,到了夏天玉米渐次成熟。于是,夏天的晚饭,母亲总会在饭锅里蒸几根玉米棒子,玉米也成了我晚饭的“头盘”。啃玉米的滋味已经深入我味觉的基因中。
如今在外生活那么多年,我这啃玉米棒子的习惯从未改变。不管是在小摊前还是在超市,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玉米是生的烤的还是煮的,我见了总要买上一两根满足味蕾。若是夏天回老家,母亲也总会问起要不要煮几根玉米吃。
看到眼前这片玉米地,我跟秦导讲了我从小养成的啃玉米棒子的习惯。秦导非常理解我的心情。“朱老师,要不我们先斩后奏,掰上几根玉米煮煮,品尝一下?”爽朗的人做事从不犹豫,我们各掰了两根玉米。掰完玉米,我们继续走路,我在前,他在后,搜寻这片玉米地的主人,想把钱给人家。但在这炎热的午后,周围除了知了不停地鸣叫,一切都很安静。我们走了许久,一直找不着附近的农户。考虑到下午还有很重的拍摄任务,时间不等人,我们不得不折返回临时住处。结果,这先斩后奏的单方面的玉米买卖便成了一直没结的账。我只好交给当地陪同的朋友一点钱,委托他再帮我找找玉米地的主人。
回到临时住处,我迫不及待地煮上玉米。玉米一出锅,顾不得滚烫,我快速剥掉玉米苞衣,啃了起来。果然,这玉米作为鲜食有点硬了,不过特别香。这香味一下把我拉回到了儿时夏日的傍晚,想起来母亲在饭锅上蒸的玉米。母亲每天为全家准备晚餐,这“头盘”随四季更迭而变化。夏天除了玉米还有南瓜,到了秋天便是红薯。即便是冬春季,没有了鲜食的美味,取而代之的也有米糕、粽子和各种包子。
在异乡吃到这喷香的玉米,颇有嚼劲的玉米,让我想起家乡故土亲人的养育之恩。无论走到哪里,味蕾的记忆从未减弱,这记忆时时在提醒我与故乡始终还有未结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