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的风筝记忆丨侯焕焕:纸鸢乘风 翱翔在记忆与梦想之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3:48:00    

春风拂面,我站在城市公园一侧,抬头看一只只风筝在湛蓝的天空划出优美的弧线,身旁跑过欢笑着追逐风筝的孩子们,与记忆中那个在乡间田野奔跑的小小身影渐渐重叠。这轻盈的纸鸢,承载的岂止是童年的欢愉?它是一卷无字的生命史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飞翔隐喻。

童年的乡村是风筝的乐园。阳春三月,父亲会就地取材给我制作风筝,竹篾、纸张、浆糊,这些简单的材料在父亲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先用竹篾扎出风筝的骨架,然后用纸张精心糊上,最后再画上各种图案。之后,在村口的空地上,父亲教我辨风向、测风力,通过手中的细线感知高空气流的微妙变化。那些午后,父亲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天上飞舞的风筝交相辉映,构成了我对“家”最温暖的记忆拼图。如今才懂得,那只简陋的风筝里,编织着父亲无言的爱与期望。

制作风筝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技艺课。犹记得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将竹篾编织成骨架,糊上纸张后绘出图案。在通过视频观看完老艺人制作风筝全过程后,更深切感受到这门手艺的文化厚度——青竹劈成的骨架,韧性十足的绢纸,矿物颜料绘就的龙凤呈祥。《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鸢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孩童玩物竟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血脉,从军事信号到避邪祈福,从富兰克林的雷电实验到艺术表达的画布,在华夏大地上完成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华丽转身。

偶然听到一孩童问:“风筝和火箭有关系吗”,旁站的家长回答道:“应该是有的吧”。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万户绑着火箭椅的壮举,从鲁班造木鸟到现代航天工程,中国人的飞天之梦何尝不是从一只简单的风筝启程?钱学森曾回忆儿时放风筝如何激发他对空气动力学的兴趣,当我们神舟飞船巡游太空时,谁能说那不是无数中国风筝在历史长空中划出的璀璨轨迹?这只乘风而起的轻巧之物,承载的竟是如此厚重的科学精神与探索勇气。

在城市生活的日子里,风筝线始终牵动着我对纯真年代的怀念。公园里偶遇的放风筝场景,总能瞬间唤醒那些在田野上奔跑的记忆,分明看到三十年前父亲指导我的画面在眼前重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放鸢场景,与当下公园里的欢声笑语奇妙重叠,证明着某些文化基因的永恒传承。

夕阳为收线的风筝镀上金边,看着这一只只风筝,只觉它不仅是一件玩具,更是一部微缩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从何处来,也提示我们向何处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风筝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提醒我们保持向上的姿态:既要像竹骨般扎根土地的厚重,又要如纸翼般拥抱天空的辽阔。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中,愿我们永远保持这份飞翔的勇气与梦想的纯真,让文化记忆的丝线,牵引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苍穹中舞出更壮美的轨迹。

(作者:潍坊市城市管理局 侯焕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