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的“盆景”变成产业的“风景”!襄阳这家工厂“氢”功了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6:34:00
项目名片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特种材料项目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特种材料项目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其产品作为高性能储氢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及固态电池领域,为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助力区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线看进展
这家襄阳工厂“氢”功了得
从原材料到成品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按照系统指令自行完成,传统的生产、转运、拆包、包装等环节即将被颠覆……4月9日,记者走进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特种材料项目现场一探究竟。
步入控制工房,智慧管控系统的巨型屏幕上,环保统计、设备状态、能耗分析等数据实时跃动;原材料工房里,机械臂划出优雅弧线,转运机器人穿梭自如——这座凝聚我国高端化工技术成果的“黑灯工厂”已整装待发。
“项目即将完成验收,预计本月底正式投产。”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产品事业部项目经理何那仁朝格图告诉记者。
这座工厂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智能制造的生动实践。该项目采用数字孪生系统和MES系统构建“智慧大脑”,8台自动机器人承担转运、拆包、包装全流程作业,实现“产品从生产到出厂”全生命周期监控。
“整个项目只有8名操作员,他们通过电脑就能掌控近30个模块。”何那仁朝格图介绍说,遍布厂区的4000个智能传感器构成精密的神经网络,传感器数量是同规模工厂的十倍以上。在中央控制室,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生产状态,自主分析、异常预警功能让传统化工的高危作业成为历史。这种“数智融合”的生产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化工行业的未来。
“如果说智能化是工厂的‘筋骨’,那么特种材料就是其‘灵魂’。”何那仁朝格图表示。
该项目的核心产品——特种材料,堪称能源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相比需要极低温储存的液态氢,这种将氢元素锁定在晶格中的新材料,单位体积储氢量是液态氢的2倍以上,且具备三大颠覆性优势:常压储存,告别笨重高压氢气瓶;耐热,突破温度敏感瓶颈;本质安全,彻底解决燃爆隐患。
“这是储氢领域全国首个实现工业化量产的项目,实验室研发的技术终于落地。”何那仁朝格图说,“我们正在把实验室的‘盆景’变成产业的‘风景’。”
该材料燃烧后仅生成水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完美契合“双碳”战略。目前研究所已与东风汽车、武汉理工大学等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氢燃料发动机和固态电池应用研发,有望为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
从蓝图到现实,项目仅用300天就完成了蜕变,从2023年10月破土动工到2024年9月竣工,创造了“当年批复、当年设计、当年施工”的项目建设奇迹。
项目总设计师朱朝阳带领团队联合全国顶尖化工设计单位和高校进行前期规划设计,累积的设计文件堆叠高度超过1米;施工高峰期近千名工人昼夜奋战,春节期间仍灯火通明。“襄阳市开辟绿色通道,专人协调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何那仁朝格图表示,这种“航天速度”背后是政企协同的强力支撑。
“我们希望让科技惠及民生。”何那仁朝格图表示,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未来将着力降低成本,推动该材料在氢燃料汽车、电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尖端技术加速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绿色引擎”。
记者手记
在“黑灯”中看见绿色未来
这座“黑灯工厂”展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勾勒出未来工业的绿色图景。
智能化生产模式正在为传统化工插上绿色翅膀。4000个传感节点构建的神经网络,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精准管控;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虚拟工厂,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数字化保障。这种“智能+”的生产方式,大幅降低了能耗与排放,让绿色制造成为可能。
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更是打开新能源时代绿色大门的金钥匙。常温常压下的安全储能方案,突破了制约能源应用的瓶颈;完全可循环的产物特性,实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闭环。这些创新成果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技术将释放更大的绿色效益。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预示着更广阔的减排空间。这座工厂的实践表明,智能化与绿色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现代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秀嫣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