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魔都湿地6335平方公里,东滩每年淤长百米,淀山湖“小亚马逊”成打卡胜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22:08:00    

历时一年调研普查、专业咨询,上海湿地空间规划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4月29日公布相关信息,经识别,上海湿地空间达6335平方公里,接下来,计划推进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将于6月底前发布。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此次研究创新性地以“湿地空间”作为全口径湿地统计对象,把水田、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多种类型纳入统计范畴。

上海湿地资源丰富,滨海湿地中,崇明东滩湿地是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目前仍以每年80至110米的淤长速度向东海推进。郊野湿地别具风情,崇明麋鹿苑湿地呈现出极富艺术感的“水上森林”景观,青浦淀山湖的“魔都小亚马逊”仿佛一条天然的水上长廊,是皮划艇、浆板爱好者的打卡地,自然与野趣在此完美融合。城镇湿地则巧妙融入城市生活,长宁生境花园的小微湿地、世博江滩的自然生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

从调研结果来看,上海滨海湿地占比最大,约为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介绍,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湿地空间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关注城市中、郊野里、宅前屋后的小微湿地空间网络和节点营造,让湿地空间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普惠福利和触手可及的家门口期盼。

依托“上海2035”总规,上海将形成“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湿地空间体系:以长江入海口的“一域”为核心,提炼“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大特色片区;以骨干河脉织就“多脉”,以外环绿带和新城绿环串联“多环”,最终形成十五型湿地空间簇群,实现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深度交融。

规划明确三阶段目标:至2027年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2030年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湿意”盎然的示范项目,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

为平衡保护与利用,规划构建“五大片区十五型”分区管控与“四级强度”分级保护体系。在空间管控上,保护沪派江南空间意向,在郊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传导落实;生态功能上,挖掘湿地生态价值;策略引导上,宜湿则湿,形成湿地空间保护营造具体对策。针对不同保护等级湿地,明确开发强度,其中,1800平方公里的一级、二级湿地实施最严格保护,包括国家级、市级重要湿地;2450平方公里的三级、四级湿地注重科学规划利用,承载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

近期,上海湿地空间规划将围绕“六个一”展开:发布一份《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推进第一批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出台一份湿地空间营造指导意见,建立一个湿地空间实施推进机制,完善一个湿地空间管理应用平台,开展一系列湿地空间宣传推广,通过政策、项目、技术、文化的多维发力,让湿地空间真正成为美丽上海的生态名片。

原标题:《魔都湿地6335平方公里,东滩每年淤长百米,淀山湖“小亚马逊”成打卡胜地》

栏目主编:张懿

来源:作者:文汇报 史博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