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北围场:一颗马铃薯的“破茧成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35:00    

四月的木兰围场杏花满园,春天播种栽苗的脚步近了。连日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的马铃薯储窖间农户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大家正精心地为马铃薯播种开展备种工作。

种植户陶亚茹和家人戴着棉手套,手起刀落间,一颗颗种薯被精准切割成带芽的块茎。“以前切薯靠手感,现在照着‘科技处方’下刀,芽眼朝向都有讲究!”她笑着抹去额头的汗珠,身后的仓储区堆满了标注着“大丰6号”“大丰8号”的种薯麻袋。55公里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蒸汽升腾的车间里,马铃薯正经历一场“华丽蜕变”——经过蒸煮、发酵、蒸馏等工序,最终化作晶莹剔透的“粉条酒”,酒香中飘散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气息。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马铃薯因其营养全面均衡,从“救命粮”转变为富民增收的“金疙瘩”。围场马铃薯的蝶变之路,映射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澎湃脉动。

围场马铃薯梯田。王东岭摄

育好种子激活农业“芯”动能

“今年播种的种薯,至少要经过6年培育。”承德大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室主任张利军说。过去种马铃薯,直接挖取马铃薯芽进行种植,土壤中的病毒很容易传播给后代,影响薯质和产量。如今,要先切取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育成脱毒苗,再结出无病毒块茎,才能用于种植。

在位于道坝子乡顺下村的大丰种业组培车间内,张利军和技术人员给记者演示并讲解了这一繁琐的育种过程。

无菌操作台前,技术人员用剪刀剥离组培瓶内母苗茎尖,放入6个新组培瓶内,再用定制钩将茎尖均匀平铺在培养基内,封口后放置在托盘上。

每剪完一瓶母苗,剪刀和定制钩就要进行一次320℃高温杀毒。“几毫米长的茎尖上可能携带多个病毒和真菌,只有保障每个环节都在无菌环境下完成,才能避免交叉感染。”张利军说。

培养室一层层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数以万计的组培瓶,每个瓶身上都标有茎尖剥离日期、技术人员代码、品种等信息。组培车间里的25名技术人员,每天会用6.5小时剥离茎尖,1.5小时查看薯苗长势。如出现发霉或雾状气体,证明薯苗病菌多,须立即淘汰。

组培车间旁的网棚里,换塑料布、整理铁床、消毒、铺蛭石……工作人员正忙着为脱毒种苗下田做准备。

“网棚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对种苗的影响,帮助一直生长在组培瓶内的种苗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张利军说,当年收获的马铃薯个头很小,被称为原原种,是“种子的种子”。

第二年,经过遴选的原原种会播种到良种基地,开展大田鉴定。收获并鉴定合格后,将作为原种销售给专门从事种薯种植的农户。第三年,才能繁育出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进行大规模种植。

“良种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只有成百上千个环节都做到零失误,才能保证薯农增产增收。”张利军说,近年来,该公司通过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组建脱毒薯苗培养生产流水线,实现种薯的高效高质栽培。

在承德大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繁育网棚内,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集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科研培训、茎尖脱毒、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今年扩繁生产脱毒苗6000万株、繁育1亿粒微型薯。

科研人员正在无菌操作台前进行脱毒种苗培育。李晓娜摄

全链条升级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围场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马铃薯产业强身壮体,已逐步构建起从种苗研发、智慧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繁育网棚通过智能农业采集器进行联动智能化管理,可以自动检测棚内光照、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为优质脱毒种薯繁育提供科学种植决策。”围场马铃薯研究院的副院长丁晓敏说。

走进位于马铃薯研究院南侧的微型薯繁育实验基地,“马铃薯梦工厂”几个大字十分显眼。大丰种业与马铃薯研究院达成合作,双方携手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和试验示范推广。

目前,围场共有21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年产微型薯1.5亿粒、产值5200万元,年产优质原种10万吨、产值3亿元。围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和繁育中心。

在承德大丰种业的组培中心,我们目睹了马铃薯田的灌溉情景。采用高标准化肥和农药,并结合先进的打药技术和喷灌设备,实现了水肥药施用的精准与高效。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保证了种薯的优良品质,还提高了产量。承德大丰种业作为围场种薯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3000平方米的组培室。不仅推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还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年产值。

与此同时,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合作社联农的“金三角”模式,更让围场马铃薯产业链条日趋紧密,彼此之间相互贯通。实践中,围场一方面大力推广应用集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等高效节能种植技术,制定出台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全县标准化种植基地达40万亩。另一方面,围场以富龙储库、雄威储库等大型储库为龙头,在全县建设300多个产地仓,居华北地区首位。

马铃薯粉条酒生产现场。张丹摄

围场马铃薯发展新蓝图

为助力马铃薯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围场还在提升“软实力”上精心布局,率先打造了围场马铃薯产业数字平台。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全国各地的一级、二级批发商,均能直接看到原产地不同品类的马铃薯,直接在网上下单。此举在免去中间商赚差价的同时,还实现了马铃薯“订单托底”。

在马铃薯研究院不远处,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粉条白酒是园区内承德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的“新晋明星”。

“围场是马铃薯种植大县,我们的企业就是生产马铃薯淀粉、粉条起家,我们现在有国内最先进的马铃薯淀粉生产线1条,一天能加工2000多吨马铃薯,产优质淀粉240吨左右。目前我们的淀粉、粉条等系列产品已经销往全国26个省。”总经理李俊聪说,“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粉条生产中的副产品问题,还延伸了产业链。”

在围场马铃薯研究院内,围场农业农村局局长佟建军凝视着种质资源库中生机勃勃的嫩绿薯苗,对未来发展满怀信心。他展望道,至2035年,围场将通过合理控制种植面积、强化轮作制度、提升单产水平,确保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突破3000公斤,总产量超150万吨。

以“围场马铃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核心,该县正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特色品牌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质量管控、拓展品牌营销,持续提升“围场马铃薯”品牌价值。佟建军表示,围场将坚持科技创新与生态发展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全国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标杆,让“金豆豆”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人民网记者 周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