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总裁郭台铭的成长故事(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的——揭秘郭台铭的奋斗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8:03:12
提起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的,由郭台铭一手创建起来的鸿海集团是全球知名的科技集团。郭台铭住着价值数亿的豪宅,坐拥上千亿的资产。如此这样一个让人仰望的人物其经历简直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郭台铭是“富二代”或者具有其他特殊的背景呢,其实,郭台铭最初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居家的孩子”。
郭台铭于1950年出生在台北一个普通人家的家庭里。郭台铭小时候家里到底有多穷呢?举个例子来说吧,那时候他家里连个像样的床都没有,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饭以后,还得把饭桌翻过来当睡床。正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郭台铭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志向,造就了他以后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品格。
因为家里很穷,孩子多,郭台铭从台湾“海事专科”学校一毕业,就进入了复兴航运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办鸿海集团打下了基础。因为不想干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不甘平庸的郭台铭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73年,郭台铭用母亲做标会筹得的20万台币以及从朋友那里凑来的10万元台币,租了一个70平方米的房子生产塑料产品,这就是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加之经营不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30万元资金很快赔光,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有志者事竟成。面对失败,郭台铭不仅没有气馁,而且愈挫愈勇。他向岳父借了10万台币,创立了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此后不久,郭台铭承接了一单生意,为一家企业制造电视机选台旋钮。由于赶工期,订单量很大,郭台铭开始学习模具设计,专心研究制造技术,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郭台铭不眠不休,困得实在不行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干。不仅如此,他还亲自跑模具工厂,向员工们赔笑脸、拜托工人加班加点工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合格的电视机旋钮。这单生意给了郭台铭很大的信心。公司经过不断探索改进模具制造技术,逐渐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公司开始盈利了。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郭台铭带领鸿海不断拓展业务领域。1980年代初,鸿海开始涉足电脑周边产品制造,如个人电脑外壳、连接器等。再到后来,郭台铭通过与日本公司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使鸿海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干实业争取客户,开拓市场非常关键。为了寻找客户,郭台铭一个人跑到美国去。为了节省成本,他在美国租了一台车,白天开着车南里北里的到处寻找客户,到了夜里就直接睡在车里面,饿了他就吃汉堡,每天工作都在12—16个小时,就这样郭台铭在美国跑了一整年,终于拿到了很多订单,郭台铭的工厂才因此越做越有起色。

1985年,郭台铭开始开拓国外市场,他在美国成立富士康分公司。为了能争取到与世界大工厂合作的机会。郭台铭晚上住在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白天就在那些大厂周边转悠,寻找时机,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不懈的努力,郭台铭终于找到了契机。他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成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公司新设计一出来,成型机厂当天就能把模型做出来。这种从图纸变成产品的快速产出,让康柏公司很是满意。凭借着这样的优势,郭台铭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顺利把鸿海推进了台湾制造业的前列,同时,富士康的品牌也走向了世界。1990年代,郭台铭带领团队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和质量提升,成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鸿海的业务遍布全球,包括中国大陆、美国、欧洲等地。2001年,鸿海集团以1748亿台币的营业额,赶超了台积电,成为岛内最大的民营企业。

郭台铭就是靠着这样的吃苦精神,这才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透过郭台铭的人生经历和他开创鸿海事业的轨迹。与其我们羡慕他人生的辉煌和得意,倒不如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郭台铭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在郭台铭成功的背后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