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力百千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16:00
Transparency
一声春雷响,万根竹笋生。正值春季,在河源市和平县的上陵镇翠山村竹林里,阵阵春风过,翠竹在风中摇曳,竹林焕发着勃勃生机。竹丛底下,一棵棵新笋破土而出,长势良好。在这个眼下正是采春笋、吃春笋的时节,近日,和平县推动发展竹产业的配套项目——绿竹强村笋干工坊在上陵镇翠山村正式投产,进一步完善竹产业链,增加示范带动效应。

上陵镇翠山村竹林中破土而出的竹笋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唐代诗人李贺在其作品《竹》中就道出了竹子的多重用处。近年来,河源聚焦绿美生态建设,全力焕发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活力,推动“两山”高效转化富民增收。该市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培育特色工业原料林和大径级用材林。加快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壮大一批笋竹加工、竹建材、竹工艺品龙头企业”。
和平县是河源市的产竹大县,主要品种为毛竹,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产区之一,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约30万亩,年产竹560万根、鲜笋500万斤。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和平县深挖竹资源潜力,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上陵镇从传统竹材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富双赢”之路。
育好“一根竹”
流转林推一产增收
踏入上陵镇翠山村的示范竹林基地,只见竹林布局错落有致,林下环境清爽干净,新修的竹林栈道曲径通幽,为游客提供竹海打卡体验乐趣。这一景象与旁边未经改造的原生态竹林地相比,有着较为鲜明的对照。

上陵镇的竹
和平县上陵镇毛竹种植总面积约12万亩,占当地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3.9%,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每年可产出毛竹400万根以上,是和平县乃至河源市的“毛竹重镇”。如此大规模的竹海,如何才能成“金”?
利用资源优势,和平县推动当地通过竹林流转,开展“林权变股权”试点,积极引导竹农以竹山入股、租赁、流转等方式盘活闲置竹林资源,推动竹林经营向规模集约高效发展。截至目前,上陵镇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成林地使用权确权面积17.15万亩,核发林权证6786本,竹林托管1.1万亩,竹林流转1万余亩,打造丰产高效竹林示范基地8个。
“竹产业要发展,关键要在提升竹品质和竹产量上下功夫。”翠山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竹林流转、低效林改造和科学抚育,提升竹林质量和产量,根据预测,抚育后的示范林亩产值可从传统粗放管理的低效状态提升至每亩6000元,竹农收入增加明显。
“我们当地的竹子资源比较丰富,现在也有政府的政策和技术的支持,我就想利用好现有条件,尝试看看能不能发展起来。”上陵镇桃源村村民叶恒俊介绍,他是第一批开展丰产高效竹林示范基地的种植户,靠竹子增收的收入也从之前一年一万多元增加到每年将近4万元。
用好“一根竹”
深加工助二产壮大
走进位于上陵镇翠山村的翠林竹制品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内,一根根竹条经过开片、碳化、烘干、上胶、压制、裁边、抛光等工序后,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竹工艺品。翠林竹制品加工厂负责人蓝志林介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其加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后可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竹制工艺品,毛竹需求量从每天10吨增加到30吨,支付给当地用于村集体分红的费用也逐年增长。
随着产业的持续升级以及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对毛竹和竹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通过收购村民的竹笋、竹子带动村民挖竹笋、抚育山林竹林,从而盘活丰富的竹林资源,进而带动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绿竹强村笋干工坊引进竹林“小火车”轨道运输机运输竹笋下山
就在近日,位于翠山村的绿竹强村笋干工坊正式投产。和平县推动的发展竹产业中,配套项目绿竹强村笋干工坊的投产也为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项目预计年加工鲜笋25万公斤,其中用于加工笋干15万公斤,处理销售鲜笋10万公斤,年产值约70万元。
上陵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永锋介绍,上陵镇现有竹制品加工企业6家,目前持续培育本地竹制品相关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前期已投资债券资金550万元升级改造翠林竹制品加工厂。同时当地还加快建设竹产业循环园区,全面引进竹产业龙头企业落户,抓住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和央企助力的契机,在罗村村建设竹产业循环园,不断完善竹产业链条,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竹产业发展的红利。
做活“一根竹”
林文旅促三产融合
踏入上陵镇的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只见漫山翠竹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有一条修缮好的2.9公里长的竹山栈道,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穿梭于山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公园负责人吴辉介绍说,自去年开放以来,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就成了热门打卡地,前来登山赏竹的游客络绎不绝,至今接待游客已累计10万人次。

翠山竹海森林公园
“目前我们已经委托第三方资质公司,开展景区旅游发展规划与创建3A级景区指导工作,并且引入经营主体。”黄永锋说,上陵镇依托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培育发展农家乐、竹旅融合精品民宿,并积极策划一批竹主题文旅活动赛事,打造“十里竹海”乡村旅游线路,开发竹林康养、竹林露营、竹林研学等文旅项目。同时,推动文旅融合,大力开发“竹+文化”文创产品,不断丰富产业内涵,助力绿美生态建设。
近年来,和平县多措并举助力产业升级,成立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盘活竹林资源,探索“林权变股权”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全力打造竹产业园区,成功引进中晟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达成意向投资21.75亿元。目前,当地已签约涉及竹项目4个,投资额达6.5亿元。
另外,和平县还依托深圳市驻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力量,发挥后方组团单位优势,谋划竹产业发展专项债项目,其中上陵镇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发行专项债2亿元,这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足“竹”文章
咬住产业不放松
地处粤北地区的河源市山清水秀,全市竹资源面积约72万亩,重点分布在龙川、和平、连平3个县,全省共有竹资源面积798.89万亩,河源竹资源面积在全省排名第4。河源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和平县生产竹产品的主要企业为翠山竹业有限公司,主要竹产品有竹筷、牙签、竹筒、竹家具、竹地板、竹工艺品等,年产值约8000万元。当前,和平县按照“一产靠流转、二产靠企业、三产靠文旅、建强产业链、绿富双提升”的发展思路,探索出竹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河源市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上陵镇的翠山竹海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竹木草资源,河源部分地区一直有着就地取材,编制藤草制品、竹制家具的传统。近年来,受竹木草制品畅销市场的红利驱动,河源市竹木草制品出口企业逐年增多,当前共有20多家企业从事竹木草制品出口。
据介绍,竹木草制品已成为河源出口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主要出口种类有草制品、竹木家具和竹制生活用品,生产的木家具、竹篱笆、竹签、木相框、圣诞饰品等,竹木草制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成为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也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加收入。据统计,2024年,河源共出口竹木草制品11132批次,货值约6.47亿元,同比增长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