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潍坊昌邑支持企业“出海”融入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1:40: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5日讯 跨境出口生意火、新兴市场拓展忙、工厂车间活力旺……潍坊昌邑市外贸企业聚焦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在做优做强产品的同时,“逐浪出海”拓市场,铆足干劲争订单,不断增强外贸韧性。

驰骋“细分领域” 让“一招鲜”吃遍全球

在潍坊中云机器有限公司双壁波纹管生产线的装配车间,一批发往欧洲的订单正在紧张装配中。位于山东潍坊昌邑的这家企业,虽然外表低调,却是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主打产品——双壁塑料波纹管生产设备,能够与世界行业顶尖水平一较高下。

“创业之初,企业先后涉足实壁管设备、钢带管设备等七八个产品,但都容易被模仿,市场红利很快就消退。”企业市场总监赵刚介绍说,波纹管生产设备制造需要综合机械、电控、液压等多方面技术,门槛较高,同时市场容量不大,很容易抢占高地。

2001年,企业取道“专而精”,专注做波纹管生产设备,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如今中云机器已取得41项技术专利,解决了大口径波纹管的成型模块在制造过程中尺寸变形问题,制造的设备可生产内径40-2000毫米的波纹管;首创的密封式压力水冷技术为波纹管降温,分别比欧洲、加拿大技术路线节省成本20%和50%……

从“专精特新”出发赢得订单。2024年,中云机器出口额达到2.2亿元,双壁波纹管生产设备国外市场占有率达35%。截至目前,企业出口订单已排到7月份。

在昌邑,不少企业正是瞄准了专业化、精细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差异化和优势化,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走进潍坊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数千吨的避蚊胺整齐摆放,正“排队”等待出海,颇为壮观。这家看似平平无奇的化工企业,却是全球主要的避蚊胺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首位。

“别人都能做的,我们不做。企业选择赛道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在该领域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是否有机会达到国内第一。”潍坊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光表示。“产品虽‘小’,但它在国外的市场空间可不小。海外市场,已经成了我们的‘主战场’。”

2024年,三力本诺产值达46503.5万元、利润5954.3万元,较2023年分别增长12.32%和27.07%。多年以来,三力本诺遵循精准落子、细分赛道的发展逻辑,深耕窄分子量聚合物领域,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从最初布局芳纶聚合单体、避蚊胺、耐高温尼龙等新材料赛道,到即将拓展聚芳酯、高碳醇脂等新材料市场,三力本诺不断研发新产品,于细分领域“蓝海”中驰骋。

“一招鲜,吃遍天”,关键在“鲜”,难点也在“鲜”。从这两家企业的外贸之路中,寻找共通的发展逻辑,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聚焦细分领域,坚持科创研发,并充分利用“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基于原有赛道,不断寻求新突破,以“专精特新”在国际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在细分赛道中,用好新质生产力,成为昌邑市不少企业“破圈出海”的突围“诀窍”。

把准“市场脉搏” 让“时时鲜”常引客来

走进山东潍坊昌邑市的华晨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印染车间,在隆隆的机械声中,一卷卷布匹连续生产,再经定型、后整理等多道工序,一匹匹色彩鲜艳的蜡染布生产下线,等待打包发货。

“这几年,海外业务不断延伸,生产规模也逐年扩大,产品常年畅销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多哥、冈比亚等非洲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企业印染事业部生产总监李可告诉记者。

然而,昌邑纺织企业的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可回忆说,刚开始涉足非洲市场时,企业发现当地人对于我们生产的花色“兴趣缺缺”,打入国外市场并让外国消费者所接受并非易事。

纺织印染作为传统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逆势突围,主动求变才能驾驭市场。后来,企业凭借对国外消费市场的不断摸索,发现非洲的消费者偏爱蜡染印花布,用来制作当地的民族服饰。为此,企业组建专门的设计团队,深入研究非洲特色及产品、不断创新优化工艺,对生产线的压花、压光等环节进行了升级改造,针对性地开发和设计适合非洲各地风格的花型和款式,并形成自主品牌系列产品。

通过20多年深耕非洲市场,华晨先后同非洲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地区建立商业贸易合作关系。借助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政治友好关系,通过建立贸易代理人、营销团队、商业合作等模式,拓展了集团在非洲市场的占有份额,在不断扩大贸易出口数量的同时,积极提升质量,做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带动国内同行业“走出去”的信心,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们也将借助品牌影响力,主动出击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贝宁、刚果、马拉维等非洲市场,力争更大的市场份额。”李可说。

位于龙池镇的华腾集团同样是昌邑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2010年起,华腾集团正式进军非洲国际贸易,成立了乌干达阳光国际物流公司,为布局海外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企业成立印染公司,拥有当地员工1600余人,配置喷水织布机460余台,缝纫机300余台,印染线4条,年产成品布五千万米。

“现在公司作为华腾集团的海外公司,在非洲已发展为集印染织造、污水处理、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深入融入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等国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华腾集团董事长孙连忠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了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技能人员培训、留学生招收、师资培训等项目,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也在积极谋“变”,及时捕捉外界的风险和机会,不断适应市场,昌邑纺织行业尤具代表性。据统计,2024年1-11月,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37.1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23.5亿元,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3.3%。132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11家。

出海“国际餐桌” 让“中国味”香飘万里

日前,2025年FRUIT LOGISTICA(德国柏林国际果蔬展)在德国柏林开幕,昌邑农产品悉数登场,更有非遗文创瑰宝跨越山海,闪耀登陆德国,于异域绽放东方独特魅力。

在德国柏林国际果蔬展的展位上,昌邑市山东智峰食品有限公司的生姜、大蒜、苹果等农产品吸引外国访客驻足交流洽谈。

以文化为纽带,让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国际交流中生根发芽。展会期间,智峰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热情地向外国访客递上一份份饱含中国文化底蕴的礼物。其中有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蛇年纪念邮票、昌邑剪纸、柳疃丝绸、同文堂毛笔以及昌邑城市宣传品,深受外国访客喜爱。

让特色“菜篮子”“果盘子”打包出海抢占“国际餐桌”。走进潍坊丸和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清洗后的生姜或被切成片或被切成丝,经过浸泡、调味,然后装袋装箱,在这里华丽变身为深受韩国、日本等地客商青睐的出口商品。

“今年的昌邑大姜比往年的品质好,因此我们的产品价格也更高。”企业生产经理姜云辉说,在高效监管和贴心服务帮助下,企业年加工生姜产品1万吨,产值5000余万元,出口35个国家和地区。

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正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2024年昌邑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7.2亿元,新增外贸企业46家,康迈机械、华晨印染等11家企业入选潍坊市外贸200强。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如何高效“赶海”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增加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底气,昌邑市提供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更好地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们将持续加大外贸企业培育力度,新增外贸企业30家以上、培育跨境电商企业5家以上。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引导华晨印染、康迈机械等外贸骨干企业不断扩大进出口规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及‘千企百展’境内外展会,千方百计抢抓海外市场订单,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做强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等新业态新模式。”昌邑市商务局副局长陈铭对产品未来的出海前景信心满满。

产品质量赢得客户青睐,多种营销措施促进出口增长。在昌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还在续写。

闪电新闻记者 王亮家 刘九省 潍坊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