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幸福生活@你 | 触手可及的8D城市“轻松行” 给你“亿点点”震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6:36:00    

清晨,家住恒大御府二期的向爷爷,坐着“小巷公交”前往超市买菜,北碚区的秦女士轻点手机,一辆“响应公交”如约而至,载她前往轨道站;在沙坪坝上学的小彭,出门急没来得及吃早饭,在轨道站里的“轨道市集”,买上热腾腾的早点……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出行场景,正是重庆创新公共交通服务的生动写照。

出行的便捷,生活的便利,是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近年来,重庆聚焦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优势,着力畅通道、密网络、强枢纽、提效能、优治理,在重庆这个超大型山地城市打造公交、轨道协同发展的新示范,为市民出行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触手可及的便利。

便捷出行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公交开到家门口

“以前到就近的公交站步行要10多分钟,如今‘小巷公交’3617线开到家门口,出门就上车,坐三站就到5号线重光站,换乘轨道、商圈购物都方便。”说起家门口的出行变化,向爷爷不禁点赞。

向爷爷口中的“小巷公交”,正是重庆解决“背街小巷”群众出行难题的创新尝试——从2020年起,重庆在全国率先开通“小巷公交”,弥补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坡陡、弯急道路的短板,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居民乘坐“小巷公交”3617线。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介绍,“小巷公交”车虽小,但设施配备齐全,且站距短、周转快,像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截至目前,“小巷公交”已开行64条,日均服务乘客超7万人次。

不仅是“小巷公交”,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还依托“快主次支”道路网络,布局层次清晰、级配合理的公交线网,推动公轨一体化接驳站提升改造,发挥公交补骨干、强衔接、畅通微循环的基础作用,织密衔接居民小区和轨道站点的“15分钟”微循环公交出行网络。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共开通常规公交线路746条,其中614条与轨道接驳。今年还将继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不少于60条,新增微循环线路不少于10条。出轨道站就是公交站,公交与地铁无缝接驳,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也在持续提升。

智慧出行

大数据“算”出需求 “打”个公交说走就走

“手机一点,公交就到。小区门口直接上车,方便!”家住北碚的居民秦女士说,现在3561路“响应公交”已成为她的“通勤班车”,打个公交,随叫随到,快速到达轨道站,票价2元。

“响应公交”是一种固定服务区域,通过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需求,实时动态规划行驶路线的公交,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选择。

“响应公交”服务市民出行。受访者供图

实现“响应公交”新服务模式的背后,是重庆公交搭建起的智慧出行平台,可实现按需灵活调配运力、动态路径规划,切实解决城市“小、散、远”的出行需求,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目前,重庆已经开行4条“响应公交”线路,累计服务近108万人次出行。

同样,在重庆轨道交通,在智慧化赋能下,市民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互联互通技术的成功运用,满足了乘客“快速”“直达”的出行需求,实现从“人换乘”到“车换线”的突破。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实现环线、4号线、5号线跨线运营,从4号线唐家沱站前往5号线跳磴站,可无需换乘直接到达终点,多项技术和运用在全国属首例。

重庆轨道交通还打造了综合运营协调指挥中心,进行运能运量匹配分析、各维度客流预测等科学分析,如同轨道交通的“超强大脑”,有效提高运营组织效率与市民出行效率。

美好出行

“公交+”“轨道+” 加出更多便捷生活场景

哪里有市民需求,公共交通的服务就跟到哪里。

在两江新区丹鹤社区农贸市场,每逢赶场日,集市上人头攒动。在此始发的620、607、618、644等多条公交线路加密班次、加开区间车、优化导视图,组织志愿服务,方便市民逛市集。这些线路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赶场专线”。

医院内停车难,出行不方便?首条“便民健康专线”3238路开行,接驳重医附一院周边轨道交通、干线公交,并直达医院门诊部,有效打通患者就医出行“最后一公里”。

一条条通勤、通学、就医专线,在城市生产生活场景中提供更多“公交+”方案,开到市民的心坎上。

重庆北站南广场站“轨道市集”。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轨道站内,谢家湾站等10个车站,100余个摊位,早晚高峰的“轨道市集”供应早餐、卤味、小吃等多种业态,上班族感叹:“通勤路上解决三餐,省下的时间能多睡半小时!”

像这样的“轨道生活圈”也正在逐步形成。日前,重庆轨道交通就系统性释放站内旺铺、轨道空间、黄金地块三大商业资源,邀商业伙伴共建“轨道+”消费场景,将为市民带来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体验。

公共交通不仅是交通网络,更是城市生活的延伸。从“小巷公交”到“响应公交”,从“赶场专线”到“轨道市集”,每一项创新都源于对市民需求的精准把握。

当“小巷公交”驶过背街小巷,当“响应公交”点亮手机屏幕,重庆用绣花般的功夫证明:再复杂的城市地形,也挡不住为民服务的创新脚步。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变,正让山城人民的出行越来越便捷,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艳/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