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云南在行动|泸西县推行基层减负“333”工作法:为“小马”松绑 给“大车”赋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8:21:00
清晨,泸西县金马镇太平村委会副主任李春早早离开了办公室,在村内小香葱、鲜切花生产企业了解完种植、销售情况后,又忙不迭地来到村民家中调解了一起矛盾纠纷。“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我们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的时间多了,可以更好地为村民办实事、谋发展。”李春说。
“记得有一次,我们两个村干部从早到晚开了100多份证明。”李春回忆说,过去个别单位经常让群众开具不合理事项证明,村干部基本都陷在办公室里,还要忙开会、做报表材料,真正的工作反倒没人落实了。
此类情况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持续深化有了根本改观。去年以来,泸西县探索推行“333”工作法,通过破解“三个难题”明责、做好“三个减法”松绑、强化“三重保障”赋能,做到减负与增效相结合,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让基层干部跳出形式主义桎梏,回归联系服务群众主责主业。
从明晰基层责任入手,泸西县对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制定村级组织履行职责事项、协助服务事项和证明事项“三张清单”,清查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盖章证明事项34项,不应由村级党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64项,通过明责履职、减负增效、协同联动,有效破解了基层权小责大、责任转嫁、单打独斗3项难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做好减标识牌子、减表格台账、减督查考核3项减法,以‘挂牌乱象’集中整治为例,全县取消没有政策依据、实际效用的1003块‘牌子’,全覆盖完成87个村(社区)342块外部悬挂标牌规范。”泸西县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机制办公室负责人严晋嵩介绍。
摘掉各类花花绿绿的“牌子”后,泸西县村级组织阵地“腾笼换鸟”,原本不属于基层的工作任务也大幅减少。同时,通过精简各类表格和台账,县级部门更多地通过直观成果、群众评价了解和评价村级组织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建立督查检查考核备案制度,实行动态监测,“督检考”数量得到了严格控制。去年,县本级对乡镇的“督检考”一级指标压减36%;二级指标压减71%,有效解决基层“超载运行”“马力不足”等问题。
“会议文件、迎检迎考少了,下村调研、谋划发展的时间多了,这是我们乡镇干部最切身的感受。”在午街铺镇,镇长王俊玲正对云南优蓉花卉有限公司、红河泸西叮咚清泉水业有限公司等招商企业进行走访。“这两个企业的项目用地就得益于去年镇里盘活的闲置国有资产。”王俊玲笑着说,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后,干部职工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项目引进、产业发展上。和刚到乡镇工作时相比,自己每周参加的会议减少了70%,不少会议县里根据实际直接进行部署,不再需要层层传达,极大提升了会议效率和工作效率。
致力于让基层干部更有获得感,泸西县持续强化精文减会力度,坚决杜绝“无实际指导意见,层层转发文件”等问题,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切实减少会议频次,压缩会议时间,收窄参会人员范围,提高会议质量。2024年,全县发文、开会数量同比减少16.23%、10.99%。
“应减之负”减下去的同时,泸西县强化资金项目、待遇激励、人员力量“三重保障”,着力推动基层把“应尽之责”担起来。通过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向农村一线倾斜,严格落实村干部待遇保障,落实执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加强“头雁”建设和“归雁”回引,持续推进城乡社区工作者“双提升”行动,目前全县村“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升至30.2%,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92名,村级力量得到增强,村干部干事更有热情、农村发展更有奔头。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