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鲜度经济”后,港珠澳大桥还将如何“压缩时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04:00
近日,当8辆满载蓝鳍金枪鱼和澳洲龙虾的冷链运输车驶过港珠澳大桥二道闸,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这条“海上巨龙”正式解锁生鲜冷链通关功能。
鲜活水产入境,不仅丰富了大湾区居民的餐桌,更为粤港澳三地之间以大桥为纽带的经贸新通道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与此同时,随着通关便利政策持续释放,港澳居民“北上”和内地居民“南下”更加频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验放旅客人数不断创下新高,跨境出游便捷如同城通行。
港珠澳大桥开通6年来,客流突破6230万人次,物流总值达9427亿元,已成为大湾区“人畅其行、货优其流”的黄金通道。
经贸往来量质齐升、跨境出行无缝衔接,大桥正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在大湾区施展一出“时空压缩术”,不断释放经济活力,让湾区居民“心联通”。

珠西冷链产品集散枢纽崛起
4月7日上午,在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及企业代表的注视下,8辆满载进口水产的专业运输车缓缓驶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二道闸,完成通关。
在人、车、货流每日川流不息的大桥公路口岸,这个场景为何如此引人注目?事实上,鲜活产品通关,响应的是大湾区民生关切和经贸往来的强烈呼声。
鲜活产品是大湾区重要的物流品类,其风味和价值与时效性紧密挂钩,同时又对冷链物流、末端配送等基础设施的环节要求异常苛刻。发展“鲜度经济”,打通冷链产品物流、存储通道势在必行。
以进口水果为例,据全球贸易数据库统计,香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年进口鲜果约169万吨,其中60%的进口水果最终流向内地市场,通关需求较大。此前香港冷链产品主要通过深圳文锦渡口岸进入内地,文锦渡口岸货物通关作业量较大、已趋于饱和,香港与内地之间亟须开辟新的冷链产品陆路通道。
近年来,行业对用好大桥、深化珠港物流合作尤其是冷链业务合作表示出强烈意愿。基于此,内地与香港成活产品专属快线专班,重点围绕大桥口岸指定监管场地标准化建设、通关便利化改革及物流配套服务等事项进行磋商合作。
而此次首批经大桥口岸进口鲜活水产顺利通关,标志着这条快速通道已从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空港集货+大桥快运”模式,正赋能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当前在香港从事物流行业,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更需要放眼内地市场,特别是空运板块——这对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至关重要。”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表示,“我们非常期待大桥能为物流业界注入新动能,抓住粤港澳三地联动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希望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若未来能实现全链条贯通,将极大提升行业品牌价值。”
借助大桥的“时空压缩效应”,香港空运资源正与珠江西岸物流疏散能力形成化学反应。
珠海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预计未来2-3年,通过珠港澳三方的协同合作,有望在珠江西岸建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冷链产品集散枢纽。

“黄金通道”再度进化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全品类鲜活食品供港澳的重要门户,也日益成为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
近年来,珠海布局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突出发挥港珠澳大桥独特优势,以跨境物流为主攻方向,以陆空联运为突破口,形成以跨境物流促进外贸进出口、以跨境物流带动贸易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实现外贸倍增、产业聚集。
看触达率,自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经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收发地已实现内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外贸“朋友圈”包含了全球23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近100万个包裹从港珠澳大桥进出。
截至2024年底,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1万亿元。今年1—3月,大桥进出口值400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90%。
看丰富度,从生鲜农产品到日常百货,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从外贸“老三样”到“新三样”,在大桥口岸通行的货物品类日益丰富。
2024年,经大桥口岸出口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手机、电动汽车货值分别同比增长了51.1%、43.3%、34.7%和6.6%。
看辐射力,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的加快建设,与港澳机场、周边港口、特殊监管区域以及物流园区的联动更趋紧密,大桥口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其中,粤港澳物流园出口监管仓、保税仓、快递类海关监管场所、跨境电商出口作业场所等配套功能陆续完善,港珠澳全球中心、嘉里物流中心的重点项目相继投入运营,物流发展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珠海已成为国内外龙头企业港澳物流配送业务布局的重要节点。珠西及粤西、西南、华南、华东等越来越多地区的货物在珠海集拼中转至港澳、送达全球,粤港跨境物流“西进西出”新格局已初步显现。
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已呈现人、车、货“三向齐增”良好态势,这条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还在不断自我进化。
跨境客流与超级工程的“双向奔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交通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为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近日,“经珠港飞”首航团飞抵珠海机场,随后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完成海关等通关手续,乘坐封关巴士直达香港机场转飞曼谷。“经珠港飞”首航团的破冰,将民生、文旅、跨境交通编织成无缝网络,为大湾区软联通写下生动注脚。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不断推进,港珠澳大桥成为节假日期间港澳居民跨境出行的热门通道之一。
今年第一季度,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的港澳单牌车达到88万辆次,同比增加34%,是自2023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以来,单季度首次突破80万辆次。在“北上”单牌车的带动下,经口岸出入境港澳居民数量迎来快速上升,今年前3个月,边检部门共查验出入境港澳居民超过410万人次,占口岸总客流54.6%。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港珠澳大桥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36.5万人次,车辆超7.5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34%、39%,同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4月6日假期最后一日,口岸出入境车辆首次突破单日2.6万辆次,今年第三次刷新单日历史最高纪录。
面对日益增长的车流量、客流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持续推动口岸软硬件升级,推进实施车辆“一站式”查验系统升级、“货改客”通道改造、新型查验设备应用等举措,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口岸通行效能。
当“港车北上”“生鲜入境”“经珠港飞”等词语从政策构想变为落地实践,居民跨境生活的可能性被不断拓展,大湾区正演绎着罕见的同城化实验。
南方+记者 张紫微
【作者】 张紫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