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探问丨高管天价薪酬与业绩倒挂:谁在透支资本市场的信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3:15:00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始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4 月17日晚间,贝壳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 900万股 A 类普通股。公告显示,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 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这一善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对其薪酬问题的争议,但也再次将“高管高薪与业绩表现背离”这一长期存在的行业痛点,置于舆论聚光灯下。
事实上,在证券市场,近年来高管高薪与业绩下跌并存的现象并非孤例,这种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正悄然侵蚀着资本市场的根基。

困局直击: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倒挂
2023年,贝壳的财务数据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董事长彭永东年薪高达7.13 亿元,联合创始人单一刚年薪为5.29亿元,二人薪酬合计达12.42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30.5%。从薪酬增长趋势来看,彭永东个人薪酬从 2021年的 847.8万元飙升至 2023年的 7.13亿元,涨幅高达 8300%;单一刚 2021年薪酬为 685.3 万元,2023年则增长到5.29亿元。与同行对比,这种薪酬差距更为明显。2023年,龙湖集团董事长陈序平总薪酬和股权激励累计接近5000万元,仅为彭永东薪酬的 7%,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更是自愿放弃2023年度奖金,月薪仅1万元。在房地产行业整体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贝壳高管的高薪显得格格不入。
近日,贝壳找房公布的 2024年财务动态,再次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2024年贝壳营收呈现增长态势,可净利润却大幅下滑,更引人争议的是,在2023年高管薪酬大幅上涨引发轩然大波后,2024年的高管薪酬一直未公布,市场人士猜测可能是为避免引起类似2023年因公布薪酬引发的异议有关,此次的贝壳高管的捐赠也相对缓解了外界对其天价薪酬的质疑之声。
近年来,证券市场高管高薪与业绩下跌并存的现象并非孤例,不少高管在公司业绩大跌的情况下,却堂而皇之地领取高薪酬,而对网上的非议,却不为所动。
民生银行2024年净利润323亿元,同比下跌9.9%,营业收入1363亿元,连续四年缩水,董事长高迎欣年薪 334.63万元在业内较为突出,行长王晓永年薪也超300万元,“业绩垫底”与“薪酬领跑”的对比令人咋舌。
鞍钢股份近日发布2024年年报,一组刺眼的数字引发市场震动:全年亏损71.22亿元,较2023年的32.55亿元亏损额翻倍,创下钢铁行业单年度亏损新高。但令人错愕的是,在员工人均薪酬下降、企业裁员近2000人的背景下,董事长王军的年薪却从24.09万元飙升至44.58万元,涨幅高达85%。“巨亏与大涨”的强烈反差,将这家老牌国企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科近日发布2024年报时,万科管理层宣布主动降薪七成,郁亮、祝九胜等高管自愿领月薪税前一万元。协鑫科技2024年度预计亏损48亿元,较2023年盈利25亿元同比下降292%。公司全体执行董事主动自愿削减年度薪酬,2024年度和2025年度合计削减至约1640万元和约1630万元,相较于2023年度的 1.88亿元,降薪幅度超90%。另外,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也出现高管层集体降薪的情况,如中国银行薪酬总额首次同比下降,高管层集体降薪最高达到 70%。
溯源病灶:失衡困局的因果探究
众多企业高管高薪与业绩倒挂现象,其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成因。从公司内部治理层面深入剖析,董事会在薪酬决策环节的失职是关键症结。像贝壳2023年业绩增长可能得益于市场的短期回暖和大规模营销投入,并非核心竞争力提升,彭永东等高管却借此获取巨额薪酬。这种“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发展”的决策模式,本质上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部分企业董事会成员与高管存在利益关联,导致薪酬决策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形成“自己给自己加薪”的畸形局面。
在行业竞争的大环境下,企业盲目跟风高薪聘请高管也是原因之一。不少企业看到同行给予高额薪酬吸引人才,便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高管的实际贡献,部分企业在引入高薪高管后,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新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与企业原有架构不兼容,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运营秩序。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薪聘请互联网背景高管进行数字化转型,却因缺乏对行业本质的理解,盲目推进线上业务,导致线下核心业务被削弱,业绩下滑,而高管薪酬却居高不下。这种“高薪求才却水土不服”的困境,折射出企业战略规划的短视与盲目。
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过度追求短期业绩的行为,也加剧了这一失衡。企业为了在短期内提升营收,过度依赖营销、价格战等手段,忽视了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如部分快消品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大量投入广告和促销费用,虽短期内销售额上升,但利润被大幅压缩,而此时,高管薪酬却未根据企业实际盈利状况进行调整,依然维持在高位,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不仅损害企业长期利益,更助长了高管薪酬与业绩背离的乱象。
危害透视:失衡现象对企业与市场的冲击
对企业自身而言,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基层员工看到高管拿着高薪,而公司业绩却不断下滑,自身收入却未得到相应提升,会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进而引发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创新能力。企业的市场形象也会受损,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导致股价下跌,融资难度加大,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企业将陷入发展的泥沼,难以自拔。
有著名财经评论员认为,从市场层面来看,高管高薪与业绩下跌的现象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正常秩序。投资者基于对企业业绩和价值的判断进行投资,当这种现象频繁出现,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使市场资源无法有效配置,降低市场效率,长此以往,还会削弱投资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若大量企业存在此类问题,将导致资本流向不合理,优质企业难以获得足够资金支持,而业绩不佳但高管高薪的企业却占用大量资源,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资源错配的后果,将使资本市场的“晴雨表”功能失效,动摇市场经济的根基。
破局之路:多方协同构建健康资本市场
高管高薪但业绩下跌的现象在资本市场中敲响了警钟。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认为,无论是企业自身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薪酬体系,还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抑或是投资者提高辨别能力、理性投资,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公平、有序的资本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需从根源上重塑薪酬体系,建立“业绩导向、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可借鉴国际经验,将高管薪酬与企业长期业绩指标(如三年平均 ROE、研发投入占比)挂钩,设置业绩对赌条款,若未达目标则扣减相应薪酬。同时,引入员工持股计划,让基层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红利,增强团队凝聚力。
监管部门应织密制度“防护网”,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高管薪酬制定依据、考核标准及与行业对比情况,对异常高薪启动专项问询。对业绩持续下滑却维持高薪的企业,可采取限制再融资、加强审计监督等措施,倒逼企业规范薪酬管理。
上述财经评论员认为,投资者需擦亮双眼,摒弃“唯规模论”“唯名气论”的投资思维,重点关注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薪酬与业绩的匹配度。通过行使股东表决权、参与股东大会等方式,对不合理的薪酬方案说“不”,用脚投票推动企业回归价值创造本源。
唯有企业、监管、投资者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打破“高薪低能”的怪圈,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优质企业成长的沃土,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是对投资者利益的守护,更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丨记者 彭纪宁